顶级看书网

字:
关灯 护眼
顶级看书网 > 明朝的那些事儿 > 1591-1600(2/4)

1591-1600(2/4)

此后的事情证明,这个誓言是比较准的,到期无果,三人互相残杀,他却未能请死。

更重要的是,文龙在岛,还是很有作用的,他位于后金后方,经常派游击队扰皇太极,他一下,又不真打,实在比较恶心。被皇太极视为心腹大患。

打仗倒也真打,每年都去,就是次数少——六次,大多数时间,是在岛上列队示威,或者派人去后金那边摸个岗哨,打个闷之类。

最后袁崇焕还说,为方便调遣,特推荐三人:赵率教、何可纲、祖大寿(他的铁杆),赵率教为山海关总兵,何可纲为宁远总兵,原任总兵满桂、麻登云(非铁杆),另行任用。

虽说经济张,但崇祯还是满足了袁崇焕的要求,只是打了个折——三十万两。

但事实上,这是个相当无聊的讲法,因为据清朝《满文老档》的记载,文龙曾经跟皇太极通过信,说要投敌,连攻路线都商量好了,要这么说,袁崇焕还算是为国除害了。

鉴于以上原因,历代总督、巡抚都是睁只闭只,放他过去了。

“臣选此三人,愿与此三人共始终,若到期无果,愿杀此三人,然后自动请死。”

立刻不停蹄往地方赶,到了宁远,衙门都不,直接就奔军营。

毕尚书不怕事,也不怕死,他的弟弟死都没能发军饷,你袁崇焕算老几?

崇祯又同意了。

但总而言,文龙还是不错的,一人孤悬海外,把生意得这么大,还牵制了皇太极,虽说打仗不太积极,但以他的兵力,能固守就及格了。

几年前,当他只是个四品宁前的时候,就敢不经请示杀副总兵,现在的袁督师手握重权,小小的岛总兵算老几?

躲在岛上,长期没人通基本靠走,通讯基本靠吼,想听话也听不了,所以不太听话。

但这个人也是有问题的,总兵驻守岛八年,得最成功的不是军事,而是经济,岛也就是个岛,竟然被他成了经济开发区,招商引资,无数的客商蜂拥而至,大大小小的走私船都从他那儿过,收钱就放行,他还参

很快,在两人的帮助下,袁崇焕找到了参与叛的其余十几个党,对这些人,就没有问题,也没有政策了,全

决定

鉴于清朝有改史料的习惯,再加上文龙一贯的表现,其真实是值得商榷。

袁崇焕真敢要,崇祯也真敢给,上批示尚书毕自严,照办。

不,不,还是有一个。

崇祯大发雷霆,毕自严雷打不动,说来说去就一句话,没钱。

事实确实如此,我查了一下,当时明朝每年的收,大致是四百万两,而明朝一年的军费,竟然是五百万两!如此下去,必定破产。

(长篇)明朝那些事儿-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[1595]

负有直接责任的中军将吴国琦,杀,其余相关将领,免职的免职,查办的查办,这其中还包括后来把李自成打得满世界逃的左良玉。

兵变就此平息,但问题没有解决,毕竟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,老不发工资,玉皇大帝也镇不住。

两个人抓来,袁崇焕又只问了一个问题:想死,还是想活。

袁崇焕首先宣读了皇帝的谕令,让大家散会,回营休息,然后他找到几个心腹,只问了一个问题:

但袁崇焕是不闭的,他的里,连粒沙都不容。

崇祯同意了。

袁崇焕想杀掉文龙。

此时的军营,已彻底失去控制,军官都不敢去就打,闹得不行,袁崇焕去了,大家都安静了。

袁崇焕直接找到崇祯,开就要八十万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请示任用这三个人的时候,袁崇焕曾经说过一句话:

当然,也有些人说,袁崇焕要杀掉文龙,是要为投敌准备,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新鲜,三百多年前袁崇焕快死那阵,京城里都这么说。

更恶劣的是,文龙有严重的经济问题,八年多账目不清,还从不接受检查,且虚报战功,也不听招呼,实在是罪大恶极,必须掉!

文龙所在的岛,位于后金的后方,要传命令过去,要么穿越敌军阵地,要么坐船,如果不是什么惊天剧变,谁也不想费这个事。

的没有了,自然就不闹了,接下来的,是追究领导责任。

其实总兵是有苦衷的,说我捞钱,确是事实,那也是没办法,就这么个荒岛,要不

钱搞定了,接下来是搞人。首先是辽东巡抚,毕巡抚死后,这个位置一直没人坐,袁崇焕说,脆别派了,撤了这个职务拉倒。

不过是讨钱,犯不着跟自己过不去,想活。

这个念啥时候蹦来的,实在无法考证,反正不是一天两天了,而杀人动机,只有四个字:看不顺

然后袁崇焕又说,登州、莱州两地(归他脆也不要巡抚了,都撤了吧。

想活可以,当叛徒就行。

袁崇焕之所以决定文龙,只是因为文龙不太听话。

回答:

那就好办了,先抓这两个。

至此,袁崇焕人也有了,钱也有了,蓟辽之内,已无人可与抗衡。

“孤天涯,为国效命,曲直生死,惟君命是从。”

明朝,其实就是公司,公司没钱要破产,明朝没钱就完,而军费的激增,应归功于努尔哈赤父这十几年的抢掠带折腾,所谓明亡清兴的必然结局,不过如此。

近十年来,历任蓟辽总督,无论是袁应泰、熊廷弼,王化贞,都没有过他,也不了他。

毕自严回复,不办。

八十万两白银,折合崇祯时期米价,大致是人民币六亿多。

臣左都督,挂将军印领尚方宝剑,总兵文龙泣血上疏。

“杨正朝,张思顺。”

崇祯还是同意了。

(长篇)明朝那些事儿-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[1594]

所谓闹事,也是有欺这一说的。

抚是个老实人,袁督师就不同了,听说兵变消息,然大怒:竟敢闹事,反了你们了!

“谁带闹的?”

【1】【2】【3】【4】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日常偷渡失败空赋倾城色(NP)风吹不进(1V2)失败者(np)星际入侵(np)魔头的命根 (双C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