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革命形势一片大好,许多原先是阉党的同志也坐不住了,唯恐局势变化自己垫背,一些人纷纷倒戈,掉
就骂魏公公,搞得魏忠贤极其狼狈。在写奏疏之前,为保证一击必中,杨涟曾跟东林党的几位重要人
,如赵南星、左光斗通过气,但有一个人,他没有通知,这个人是叶向
。虽然魏忠贤压住了杨涟的奏疏,但让他惊奇的是,这封文书竟然长了翅膀,没过几天,朝廷上下,除了皇帝没看过,大家基本是人手一份,还有个把缺心
的,把词编成了歌,四
去唱,搞得魏公公没脸
门。(长篇)明朝那些事儿-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[1496]
因为当他的第一步计划失败,被迫送
那份奏疏的时候,他就想好了第二个对策。杨涟,下一个殉
者。更为奇特的是,工程的目的也很简单,修好了,就拆,拆完了,再修,以达到拆拆修修无穷尽之目的。总之,搞来搞去,只为图个乐。
杨涟并不傻,他知
大臣靠不住,太监靠不住,所以他把所有的希望,都寄托在皇帝
上。希望皇帝陛下雷霆大怒,最好把魏公公五
分尸再拉
去喂狗。叶向
认为,魏忠贤
基
厚,
居
位,且内有
妈(客氏),外有特务(东厂),以东林党目前的力量,是无法扳倒的。魏忠贤再
大,也不过是个太监。他手下的那帮人,无非是乌合之众,只要能够集中力量,击倒魏忠贤,就能将阉党这帮人渣一网打尽,维持社会秩序、世界和平。杨涟充分发挥了东林党的优良传统,不坐地等待上级批复,就以讲学传
为主要途径,把魏忠贤的恶劣事迹广泛传播,并在短短几天之内,达到了妇孺皆知的效果。但当杨涟再次站在他面前的时候,他才明白,纵使这个人孤立无援、
无长
,他却依然畏惧这个人,
骨髓的畏惧。然而有一个人,不同意杨涟的看法。
比如当时国
监里的几百号人,看到这封奏疏后,
呼雀跃,连书都不读了,每天就抄这份二十四大罪,抄到手
,并广泛散发。但这个办法实在有
蠢,因为天启皇帝到底是年轻人,到第四天,就不
了,偏要去上朝。总之,他的对策是,先避风
,把这件事压下去,以后再跟杨涟算帐。可惜,杨涟同志寄予厚望的天启皇帝,是靠不住的。
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,邪不胜正是靠谱的,但杨涟不明白,这个命题有个前提条件——时间。
得知皇帝三天没有上朝,且目睹了那场
稽游行的杨涟并不吃惊,事情的发展,早在他意料之中。对付魏忠贤,是不能
来的。自有皇帝以来,
皇帝有之,熊皇帝有之,不
不熊的皇帝也有之,而天启皇帝比较特别:他是木匠。很不幸,叶向
的话虽然不中听,却是对的。以东林党目前的实力,要
掉魏忠贤,是毫无胜算的。其实在大多数时间里,除去超人、蝙蝠侠等不可抗力
来维护正义外,邪是经常胜正的。所谓好人、善人、老实人常常被整得凄惨无比,比如于谦、岳飞等等,都是死后多少年才翻
平反。只有岁月的沧桑,才能淘尽一切污浊,扫清人们
帘上的遮盖与灰尘,看到那些殉
者无比璀璨的光芒,历千年而不灭。左光斗是少数几个事先的知情者之一,此时自然不甘人后,联同朝廷里剩余的东林党官员共同上书,斥责魏忠贤。甚至某些退休在家的老先生,也来凑了把
闹。于是几天之内,全国各地弹劾魏忠贤的公文纸纷至沓来,堆积如山,足够把魏忠贤埋了再立个碑。敌手。
但决定他们必定失败宿命的,不是
妈,也不是特务,而是皇帝。奏疏倒还好说,魏公公一句话,说压就压了,反正皇帝也不
。但问题是,杨涟是左副都御史,朝廷
级官员,只要皇帝上朝,他就能够见到皇帝,揭
所有一切。(长篇)明朝那些事儿-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[1494]
由始至终,叶向
都是东林党的盟友,且
居首辅,是压制魏忠贤的最后力量,但杨先生就是不告诉他,偏不买他的帐。在接下来的三天里,皇帝都没有上朝。
怎么办呢?魏忠贤冥思苦想了很久,终于想
了一个没办法的办法:不让皇帝上朝。极度的恐慌彻底搅
了魏忠贤的神经,他的脑海中只剩下一个念
:绝对不能让这封奏疏传到皇帝的手中!吃过魏公公苦
的人民大众自不用说,大家一拥而上,反复传抄,当众朗诵,成为最
行的手抄本。据说最风光的时候,连抄书的纸都缺了货。事实证明,广大人民群众对魏忠贤的愤怒之情,就如同那滔滔江
,延绵不绝。搞得连
之中的皇帝,都听说了这件事,专门找魏忠贤来问话,到了这个地步,事情已经瞒不住了。杨涟认为,叶向
的言论,是典型的投降主义
神。魏忠贤
疼不已,但皇帝大人说要上朝,不让他去又不行,迫于无奈,竟然找了上百个太监,把皇帝大人围了起来,到大殿转了一圈,权当是给大家一个
代。因为叶向
曾不只一次对杨涟表达过如下观
:杨涟没有想到,自己的义愤之举,竟然会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,在他看来,照此形势发展,大事必成,忠贤必死。
此外,他还特意派人事先说明,不允许任何人发言。
更何况,自古以来,邪不胜正。
(长篇)明朝那些事儿-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[1495]
这是大工程,小玩意天启同志也搞过。据史料记载,他曾经造过一
木制模型,有山有
有人,据说木人
后有机关控制,还能动起来,纯手工制作,比起今邪恶是必定失败的!基于这一基本判断,杨涟相信,自己是正确的,魏忠贤终究会被摧毁。
为一名优秀的木匠,明熹宗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,他经常摆
里建筑。
表现为在他当政的几年里,
里经常搞工程,工程的设计单位、施工、监理、检验,全
由皇帝大人自己承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