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级看书网

字:
关灯 护眼
顶级看书网 > 明朝的那些事儿 > 1431-1440(2/4)

1431-1440(2/4)

(长篇)明朝那些事儿-

战争,是这个世界上最神秘莫测,最飘忽不定,最残酷,最困难,最考验智商的游戏。在战场上,兵法没有用,规则没有用,因为在这里,最好的兵法,就是实战,唯一的规则,就是没有规则。

这个人是孙承宗。

这实在不是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,别的小孩都怕,可孙承宗不怕。

这个人不是徐达,徐达的传记里,有常遇

与此同时,他们还用一十分特殊的方式,表达了对此人的崇敬。

在明代,当兵是一份工作,是工作,就要拿工资,拿不到工资,自然要闹。一般人闹,无非是堵路,喊几句,当兵的闹,就不同了,手里有家伙,要闹就往死里闹,专用名词叫“哗变”

大同的孙老师没有实践经验,也无法上阵杀敌。然而一件事情的发生却足以证实,他已经懂得了战争。

事,谁遇上谁倒霉,大同巡抚运气不好,偏赶上了。有一次工资发得迟了,当兵的不,加上有人挑拨,于是大兵们二话不说,刀就奔他家去了。

当然,这是史料里正式的说法。

不是王守仁,王守仁的传记里,还搭了他的门人冀元亨。

万历二十七年(1599),孙承宗的雇主奉命前往大同,就任大同巡抚。官不能丢,孩的教育也不能丢,于是孙承宗跟着去了。

一般说来,考上举人,要么去考士,要么去混个官,可让人费解的是,孙举人却依然安心当他的老师,原因无人知晓,估计他的工资比较

万历六年(1578),保定府秀才孙承宗了一个决定——外游学。这一年,他十六岁。在此后十余年的时间里,孙秀才游历四方,努力向学,练就了一保国的本领。

在长达二百二十卷、记载近千人事迹的明史传记中,无数为后人熟知的英雄人,都要和别人挤成一团。

我同意这个说法,孙承宗应该也同意。

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家,努尔哈赤父的克星,京城的保卫者,皇帝的老师,忠贞的国者。

来一次,抢一次,打一次。

士兵一哄而散。

作为明朝四大防御要地,蓟州防线的一分,孙承宗基本是在前线长大的。

当然,更不是袁崇焕,袁将军住得相当挤,他的传记里,还有十个人。

但事实证明,正是这个奇怪的决定,导致了他奇特的人生。

辽东,大他三岁的努尔哈赤正在讨伐女真哈达的路上,此时的他,已经是一位通战争的将领,他的通,来自于砍杀、冲锋以及每一次拼死的冒险。

在获得上述衔之前,他是一个不用功的学生,一个讨生活的教师,一个十六年都没有考上举人的落魄秀才。

孙承宗的镇定、从容、无畏表明,他有能力,用最合适的方法,理最纷的局势,应对最凶恶的敌人。

这个地方不好,或者说是太好,蒙古人大的时候,经常来,女真人大的时候,经常来,后来改叫金国,也常来,来抢。

万历二十年(1592),在兵某位官员的邀请下,孙秀才来到京城,成为了一位优秀的私人教师。

两个天赋异禀的人,以他们各自不同的方式,了战争这个神秘的领域,并获知了其中的奥秘。

还好,孙秀才找到了一份比较好的工作——老师,从此,他开始在教育战线上奋斗,而且越奋斗越好,好到名声传到了京城。

二十年后,他们将相遇,以实践来检验他们的天才与成绩。

嘉靖四十二年(1563),孙承宗生在北直隶保定府(今河北省县)。

可是他们说了,他们不但说了,还写了下来,并且传千古,却没有一个人,因此受到任何惩罚。

(长篇)明朝那些事儿-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[1435]

相遇

因为他们所说的,是铁一般的事实,是清朝统治者无法否认的事实。

不是刘伯温,刘伯温的传记里,有宋濂、叶琛、章溢。

非但不怕,还过得特别滋

关键时刻,他的家教师孙承宗先生了。

举世无双,独一无二。

也不是张居正,张大人和他的老师徐阶、老对拱在一个传记里。

在那个地方,孙承宗发现了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,拼死的厮杀,血腥的战场,智慧的角逐,勇气的考验。

把复杂的问题简单,是一个优秀将领的基本素质。

于是第二年(1593),他了国监,刻苦读书,再一年后(1594),他终于考中了举人,这一年,他三十二岁。

但是慢慢地,孙秀才有思想活动了,他发现,光教别人孩是不够的,能找别人教自己的孩,才是正

他喜战争,喜研究战争,从小,别人读四书,他读兵书。成人后,别人往内地跑,他往边境跑,不为别的,就想看看边界。

巡抚大人慌得不行,里外堵得严严实实,门都不去,想来想去没办法,寻死的心都有了。

大同,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,孙承宗看到了战争,理解了战争,懂得了战争,并最终掌握了战争。他的掌握,来自他的天赋、理论以及每一次悟。

实际上,这位仁兄在这十几年来,大都是游而不学,要知,他当年之所以考秀才,不是为了报国,说到底,是混饭吃,游学?不用吃饭啊?

孙老师倒也没说啥,看着面前怒气冲冲,刀光闪闪的壮丽景象,他只是平静地说:

我记得,在一次访谈节目中,有一名罪犯说过:无论搞多少次普法教育,都是没用的,只要让大家都去监狱住两天,亲自实践,就不会再犯罪了。

生在这个地方,不是个好事。

(长篇)明朝那些事儿-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[1434]

“饷银非常充足,请大家逐个去外面领取,如有冒领者,格杀勿论。”

万历三十二年(1604),孙承宗向他的雇主告别,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。他的目标,是科举。这一年,他四十二岁。

而在这个人的传记里,只有他自己和他的孙。

【1】【2】【3】【4】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日常偷渡失败空赋倾城色(NP)风吹不进(1V2)失败者(np)星际入侵(np)魔头的命根 (双C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