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终于成为了帝国的首辅。至万历二十九年,内阁的几位元老全
死光,一个看似微不足
的人,就此踏上这个舞台。明朝的那些事儿-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[1334]
沈一贯就这样扎下了
,在此后的七年之中,赵志皋被骂得养了病,陈于陛被骂得辞了官,都没他什么事,他还曾经联同次辅张位保举杨镐,据说还收了钱,可是杨镐事发,张位被弹劾免职,他竟安然无恙。相对而言,皇三
就真舒服得多了,要什么有什么,备受万历
,
生惯养,啥苦都没吃过,且大有夺取太
之位的势
。因为从某
角度来讲,朝廷首辅就是背黑锅的,国家那么多事,总得找一个负责的,但沈先生全然没有这个概念,能躲就躲能逃就逃,实在不太地
。他唯一的问题,就是在抗倭援朝战争中,着力推荐了一个人。不但多次上疏保举,而且对其夸奖有加,说此人是不世
之奇才,必定能够声名远播,班师凯旋。张居正死后,沈一贯才

,历任吏
左侍郎、翰林院侍读学士,后来又去了南京当礼
尚书。相对于直言上疏、痛斥张居正,而落得同样下场的王锡爵等同志,我只能说,其实他不是故意的。
皇帝说:
关于此人,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了。从某个角度讲,他确实不负众望,虽然输了,还是输得声名远播,播到全国人民都晓得,随即开始追究责任。大臣们开骂,骂得张位受不了,就上疏皇帝,说:
要知
,张居正同志的耳目是很多的,很快这话就传到了他的耳朵里,加上他的心
又不算太宽广,所以张大人当政期间,沈一贯是相当地萧条,从未受到重用。赵志皋日
过得艰难,张位相对好
,因为他的脾气比较厉害,言官们没怎么敢拿他开刀。加上他是次辅,凡事没必要太
,有赵首辅挡在前面,日
过得也可以。所以一个既能被顾宪成推荐,又能被皇帝认可的人,是十分可怕的。
“大家都在骂我(群言
攻),但我是忠于国家的,且毫无愧疚,希望皇上
察(惟上矜察)。”凭借多年的混事技术,沈先生游刃有余,左推右挡,皇帝信任,大臣也给面
,地位相当稳固,然而在历史上,沈一贯的名声一贯不佳,究其原因,就是他太过
。此人平素为人低调,看上去没有什么特
,然而,这只是表面现象而已。这些情况大家都看在
里,外加郑贵妃又是个百年难得一见的蠢人,丝毫不知收敛,极为嚣张,可谓是人见人恨,久而久之,一个父亲偏
儿
的问题,就变成了恶毒地主婆欺负老实佃
的故事。这个人的名字,叫
杨镐。明朝的那些事儿-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[1335]
沈一贯,字肩吾,隆庆二年
士。算起来,他应该是赵志皋的同班同学,不过他的成绩比赵大人要好得多,当了庶吉士,后来又去翰林院,给皇帝讲过课。和之前几位类似,他跟张居正大人的关系也相当不好,不过他得罪张先生的原因,是比较搞笑的。赵首辅实在是个彻
彻尾的
柿
,无论大小官员,从他
边过,都禁不住要
一把,而对赵大人尊敬有加的,只有沈一贯(事皋甚恭)。事情经过是这样,有一天,沈教官给皇帝讲课,说着说着,突然发了个
慨,说自古以来,皇帝托孤,应该找个忠心耿耿的人,如果找不到这
人,还不如多教育自己的
女,亲历亲为。估计是受刺激太大,这位兄弟回家不久后就死了。
到这个份上,估计也没啥说的了,张位连辞职的资格都没有,就被皇帝免职,走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帮他说话。
万历二十九年,皇长
十九岁,虽然
阁读书,却依然不是太
,而且万历办事不厚
,对教自己儿
的讲官十分刻薄,一般人家请个老师,都要小心伺候,从不拖欠教师工资,万历却连饭都不
,讲官去教他儿
,还得自己带饭,实在太不像话。顾宪成是朝廷的幕后影响者,万历是至
无上的统治者,两人势不两立。问题越来越严重,舆论越来越激烈,万历是躲一天算一天的主,偏偏又来了这么个首辅,要知
,大臣们不闹事,不代表不敢闹事,一旦他们的万历二十九年,赵大人死在了家里,不知是病死,还是老死。但我知
,他确实很累,因为直到他死的那天,辞职都没有批下来,用今天的话说,他应该算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。但沈一贯先生尊敬赵老
,绝非尊重老人,而是尊重领导,因为排第二的张位、排第三的陈于陛,他都很尊敬。万历二十二年(1594),沈一贯被任命为吏
尚书兼东阁大学士,
了帝国的决策层。很快,他就展示了他的异常之
,
表现为,大家都欺负赵志皋,他不欺负。“杨镐这个人,就是你暗中密奏,推荐给我的!(密揭屡荐)。我信了你,才会委派他
统帅,现在败仗打了,国威受损,你还敢说自己毫无愧疚(犹云无愧)!?”南京礼
尚书沈一贯,第四。七年前,王锡爵辞职,朝廷推举阁臣,顾宪成推举了王家屏。但有一
必须说明:当时,顾先生推荐的,并非王家屏一人,而是七个。也就是个领导责任,可言官们实在是
德败坏,总找
柿
,每次弹劾石星,都要把赵大人稍带上。赵大人气得直
气,要辞职,皇帝又不许。到万历二十六年,再撑不住了,索
回家养病休息,反正皇帝也不
。而当时朝廷的局势,却已走到了一个致命的关
。这七个人中,王家屏排第一,可是万历不买账,把顾宪成赶回了家。然而事实上,对顾先生的
光,皇帝大人还是有所认可的,至少认可排第四的那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