骂人,从皇帝到扫地的,想骂谁就骂谁,除了一个例外——御史长官,要知
,那是
上司,不到万不得已,没人愿意给自己惹事。万历十四年(1586),御史房寰
明朝那些事儿6[1154]
自从

南京,海瑞的家就被众多闻名而来的粉丝围得
不通,那架势,比天皇
星还要天皇
星。虽然经常忙于公共宣传事业,但海瑞先生没有怠慢工作,他没
力去整治吏
的那帮人,却也没闲着,百忙之中仍向皇帝上了一封奏疏:海瑞先生的答案是不,他拿
了三十年前治理学生的方法来对付御史——记考勤。但凡敢于迟到早退的,必须到单位,哪怕没事
,也得坐在这里。而当他来到南京郊外的时候,才发现原来
城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——太挤万历兄虽然年轻,但神智也很清醒,他好言抚
了海先生一把,就把奏疏丢
了废纸堆。更让人吃惊的是,在没有汽车火车的当时,有很多人是从远
走来的。最猛的当属一位福建的老兄,据说他走了上千里路,穿坏了十多双鞋,一个多月才到南京。都察院就是一个闲人
门,大家都没事
,骂人的自然也没事
,然而仅一夜之间,一切都已改变——海先生上任了。虽然大家明显表示
不适应,但海先生的威胁是很明确的——养老不是最惨的结局,下岗才是。由于上班没事可
,自然就没人去上班了,于是都察院的御史们总是自得其乐,逛街的逛街,看戏的看戏——工作没前途,还不准偷偷懒?有人问:你
嘛来?又
嘛走?现在,万不得已的时候到了。
这回都察院的仁兄们完
了。这就是清廉与正直的力量。
除了
引大批拥护者外,海瑞还获得了一个荣誉,一个前有古人,后无来者的荣誉。答:我只想看看海青天,看完了,不走还等什么?
而随着整顿工作的
一步
,御史们才发现,原来一切才刚刚开始,海先生很快玩
了新
样。万历兄实在是大方,
觉给个佥都御史(四品)还不够意思,人还在路上,就下了第二
任命令,把海先生再提一级,让他当了南京人事
副
长(吏
侍郎)。明朝那些事儿6[1156]
可是这个人
来后,只是看着海瑞,行了个礼,然后扬长而去。
据以往经验,海瑞先生的文书,一般都是惊天地泣鬼神的,这篇也不例外。在文章中,海瑞先生建议,考虑到目前贪污情况严重,应该恢复太祖(朱元璋)时期的刑法,对贪污八十贯以上者一律
决,并将其剥
,放在县衙门
,警示后人。海先生要来了!南京城轰动了,官员们激动了,商人激动了,农民也激动了,于是大家集
放了假,不
生意,不
地,凌晨就带着被
,跑到城外占地方,想抢一个靠前的位置,一睹海先生的风采。一次,有位御史过生日,在家请了戏班
唱戏,这在当年,应该是最寻常不过的事情,老百姓家也经常
,但海先生却
然大怒,把这位御史抓了起来,打了一顿板
,理由是:
据明太祖时期律令(注意这个日期),官员请人唱戏违法,所以是打你没商量。而海先生在南京日盼夜盼,没有等到剥
匠的
现,却等来了升官的命令,由于工作努力,他被任命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,那位四十多岁还不
的教育局长,经过二十多年不可思议的经历,终于成为了正二品(相当于正
级)的
级官员。南京是明朝的第二首都,从六
到都察院,所有北京有的中央机构它都有,但毕竟皇帝大人住北京,所以除了南京
(
理南方
籍)和南京兵
(统领南京军队)外,大多数机构都是摆设。因为他连家门都
不去。于是大家真的愤怒了,惹不起你,总躲得起你吧。可海先生却是躲都不让人躲,不搞
个玉石俱焚誓不罢休。中国的老百姓历来都怕妖
鬼怪,所以有贴门神的习惯,几乎家家都贴,款式也不一而同,但门神的主要人
是固定的,也就是关羽、秦叔宝那一拨人。上千年来也就这么几个,毕竟要成为形象代言人要求太
,不但要能打,长得还得有特
(想把鬼吓跑,没特
不行)。但在海瑞看来,他的
法是对的,当然,这只是他的个人想法。因为这件事
得实在有
过,御史们的
神压力开始陡然增大,每日在海先生的恐怖
影下,战战兢兢,终于有一天,畏惧变成了愤怒。明朝那些事儿6[1155]
而现在,海瑞先生终于加
了这个光辉的队伍,成为门神
队的最后一名成员(此后再无编制)。在当时的南京,作为正义与公
的象征,海瑞先生的画像被贴得满街都是,除了门上,客厅、卧室里也有人挂。据说每天看一
,可以百病不侵,而且
有良好的避邪作用。由于人太多,导致海先生一直未能
城,被牢牢地堵在外面,直到南京兵
派
军队开路,这才把海大人迎了
来。据说这个消息公布后,南京都察院的御史们一片
呼雀跃,兴
采烈,而吏
的官员们垂
丧气,比死了爹还难受,但事实证明,他们还是悲观了
,实际上,此时的海瑞先生压
没空去收拾他们。海瑞听说此事,十分
动,以为他要伸冤,亲自接见了他。等到海瑞
了城,找到都察院住下来,才被告知,他不应该住在这里,倒不是人家欺负他(谁敢),只是因为他老人家又升官了。生是天字第一号职业官僚,接到命令即刻上路,连东西都不怎么收拾(当然,他也没多少东西),就去了南京。
一般说来,只有在朝廷混不下去的,才会被发
到南京,
其名曰:养老。客观地讲,海瑞的这封文书的确是过分了,且不说剥
问题,都过了两百多年了,经济发展这么快,确定死刑标准时总得考虑个通货膨胀问题吧,当年买一栋房,今天也就能买
粮,为几斤粮
就要剥人
,兄弟你也太狠了
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