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谓记
好,就是但凡骂过他的,就算过几年他也记得一清二楚,比如骂过他的刘健、谢迁,已经回家养老了,他还打算把他们抓回来游游街。尚书韩文曾经弹劾过他,被免职后刘瑾还不放过他,明知他家里穷,还要罚款,一直罚到他倾家
产方肯罢休。同时他还是一个在整人方面很有创意的人,明代有一
刑罚叫枷刑,和什么扒人
,杀千刀之类的比起来,这玩艺儿也就算是个
警告,最多就是
着枷站在城门
或是去街上游两圈,虽然
丢人的,但总算
不吃亏。所以这一刑罚十分受到大臣们的
迎。[625]
[624]
[626]
他
然大怒,连夜写好调令,把杨廷和调到南京当
侍郎,南京
哪有什么事情
,只是整天坐着喝茶,这
调动其实就是一
发
、打击报复。这句话从朱厚照的左耳朵
去,从右耳朵飞走了,却掉
了刘瑾的心里。但如果你得罪了刘瑾,听到枷刑判决后就先别
兴了,还是
上让家里赶着订一
棺材吧,因为当行刑的时候,你会惊奇地发现,给你
发的那个枷
相当特别。社会是残酷的,竞争是激烈的,既然刘瑾先生搞不定,整不死,他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被这两位仁兄搞定,整死。
成化七年(1471),杨廷和第一次参加四川省乡试,就中了举人,这年他十二岁。要是范
先生知
了这件事情,只怕是要去撞墙自尽的。杨廷和就这样呆在北京,成为了一名北漂,但他漂得很有成就,六年后他中了
士,读书期间还顺便勾走了他的老师,国
监监丞黄明的女儿。六年时间不但解决了工作问题,连老婆都手到擒来,真是不服都不行啊。
中国考试史上的一个奇迹就此诞生。
我们之前提到过他,现在也该
到这位猛人上场了,他已经在后台站了很久。事实上,这两个人刘瑾不是不想解决,而是不能解决,因为这两个人,一个他搞不定,另一个他整不死。
“皇上应该学习先帝,远离小人,亲近贤臣,国家才能兴盛。”
第二年,十三岁的杨廷和牵着他爹的手,到北京参加了会试,同期考试的人看到这一景象,倒也不怎么奇怪,只是聊天的时候经常会问他爹:
“你考试怎么把儿
也带来了?”但这些都是小儿科,之前的很多太监先辈都
过,刘瑾先生之所以恶名远扬,其实是因为他的记
好。之后杨廷和的经历更是让人瞠目结
,他二十岁被选为翰林,二十一岁翰林院毕业,三十二岁开始给皇帝讲课(经筵讲官)。四十三岁就成为了大学士。他升官的速度用今天的话说,简直就是坐上了直升飞机。王朝的皇帝基本姓刘,朱厚照本人都没意见,谁还愿意
闲事?这位穷官迫于无奈,最后竟然被
自杀。刘瑾就这么无法无天地搞了几年,越来越嚣张,皇帝老大,他老二,可是老大不
事,所以基本上是他说了算,投靠他的大臣越来越多,势力也越来越大,而反对他的则是杀
的杀
,充军的充军,几乎都被他
净利落地解决掉了,李东
也只能苟且偷生。可是杨廷和的反应却大大
乎刘瑾的意料。杨廷和小时候实在太过聪明,八岁就通读四书五经,
诗作对,搞得人尽皆知,当地的教育局长认为让他去当童生、读县学实在是多此一举,浪费国家纸张资源,大笔一挥直接让他去考举人。杨廷和,四川新都人,生于官宦之家,如果你翻开他的履历表,就会发现杨廷和先生保持着一项惊人的纪录——考试纪录。
到了正德二年(1507),刘健和谢迁被赶走后,他正式

了内阁,帮整天玩得不见人影的皇帝代写文书,当时的圣旨大都
自于他的手笔。但请注意,上面我说反对刘瑾的大臣是“几乎”被解决了,并不是“全
”这是由于有两个人例外。肯定有
谋!先说说这个搞不定,这位“搞不定”兄的真名叫
杨廷和。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,刘瑾还实行了一条潜规则,所有大小官员,只要你

北京城,外省到中央汇报的也好,中央去下面扶贫的也好,甭
办什么事,走了多远,都得去给他送礼。
据史料记载,刘瑾兄为了达到用小刑,办大事的目的,灵机一动,把枷
改造成了重达一百多斤的大家伙,这就好比在你
上挂了一个超大的哑铃,让你举着这么个宝贝四
练举重,不压死你不算完。我们经常把很小就会读书写字,聪明机灵的小孩称为神童,要是
照这个标准,杨廷和就是一个超级神童。这位仁兄接到调令后,一
也不生气,乐呵呵地收拾东西就去了南京。这下
刘瑾纳闷了:这杨廷和贬了官还
兴,到底盘算啥呢?刘瑾又用上
小人不就是我,贤臣不就是你吗?
此外,刘公公还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,他连自己手下的特务也信不过,别
心裁,设置了一个内行厂,这个厂连老牌特务组织东厂也不放过,经常跑去东厂上演特务抓特务的好戏。事实证明,中国到底是藏龙卧虎,狼大

,在四川省
了名的杨廷和到了全国就吃不开了,这次考试名落孙山。可这位杨兄实在很有
格,他不信邪,居然就不走了,就地
了国
监读书,放话说,不考上就不回去。要是没钱送礼,那你就麻烦了,后果可是很严重的。比如一个叫周钥的言官,有一天
差办事,也没走多远,回来的时候
规矩要送礼,可他家里穷,没钱。特别在哪里呢?
没钱?没钱就把命留下吧。
可问题在于刘瑾先生读书不多,
平不
,
理不好国家大事,时不时还搞
贪污受贿,搞得朝政乌烟瘴气。朱厚照哪有心思听课,嗯嗯两句就过去了。
这就是刘瑾先生的对号
座逻辑。杨廷和不但脑
灵活,人品也还不错,他很看不惯刘瑾那帮人,但又不方便明讲,有一次给皇帝讲课时,他突然冒
来这样一句话: